top of page

西曆1月

聖嬰節

歷史悠久的聖嬰節是菲律賓規模最大、最豐富多彩的節日之一。在菲律賓宿霧,每年1月第三個星期日亦會舉辦活動,以紀念聖嬰時期的耶穌。在澳門工作和生活的菲律賓人於2003年將節日帶到澳門,自此每年都會舉辦九日敬禮、慶典彌撒、巡遊等慶祝活動,以載歌載舞的巡遊作為活動的重頭戲。

農曆2月

土地誕

澳門土地信俗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每年的二月初二則為土地公寶誕。澳門雀仔園福德祠土地廟值理會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保護單位,一連五日透過金龍醒獅、搭棚演神功戲等為雀仔園社區帶來濃厚的節日氣氛,而澳門其他社區的廟宇亦有相關慶祝活動。

農曆2月

大王誕

洪聖大王,又稱洪聖爺,是華南沿海地區居民和漁民廣為信奉的海神信仰,在澳門多地均有廟宇供奉洪聖大王,其誕辰為農曆二月十三。其中以路環黑沙村的大王廟較具規模,而其大王誕活動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舉行,是黑沙村的特色民俗賀誕活動,被視為“村裏的保護神”。

西曆2月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四旬期(2-3月大齋期)周末分兩天進行,以九日敬禮及拜苦路方式紀念耶穌基督受審判到埋葬的苦路,2017年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天設五傷瞻禮,八人扛抬大耶穌像從聖奧斯定堂出發往主教座堂。翌日樂隊奏哀歌並出遊返回,途中七個苦路處由一位扮演聖婦的少女朗唱哀歌。

西曆3月

印度色彩節

印度色彩節是印度三大節慶之一,可以讓人忘記種姓與階級的不同,向彼此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慶祝及迎接春天的到來,而澳門的慶典也於3月在海灘舉行。豐富節目包括面部彩繪、戶外瑜伽、音樂、寶萊塢舞、遊戲及其他精彩表演。

農曆3月

娘媽誕

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澳門媽祖信俗」的代表性保護單位,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娘媽誕期間,都會舉辦演戲酬神賀誕活動。今年農曆三月廿一日至廿五日,澳門媽閣水陸演戲會將於媽閣廟前地搭蓋戲棚,上演賀誕的粵劇神功戲。

農曆3月

北帝誕

北帝是居於北方的道教神靈,受到氹仔昔日漁民的誠心信奉。早在一個世紀前,漁民信徒便在氹仔立廟供奉。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當日,氹仔坊眾聯誼會都會舉行一連串活動,包括一連四晚的粵劇演出、北帝誕正日正午時分的上香祈福儀式及下午的金龍醒獅巡遊等。

西曆3月

殯禮遊行

由葡國傳入的宗教傳統,天主教澳門教區於每年復活節前一周的星期五(即耶穌受難日)舉行,以追念耶穌為救贖人類受難而聖死。仿照大型殯葬儀式:領前的輔禮人員、死者(耶穌聖屍像)、主禮及神職人員、死者家屬(痛苦聖母像)、儀仗隊及參禮人士,以黑色為主色。

農曆4月

佛誕節

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辰的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各區佛寺廟宇多會在節慶當天舉辦誦經法會、浴佛祈福儀式和佛法講座等活動,傳揚佛法。多個佛教社團更共同籌辦“佛誕嘉年華”,包括以香水沐浴佛身、派發佛教書籍、素食義賣、工藝品義賣、攤位遊戲、文娛表演等。

譚公誕

農曆4月

譚公是漁民信奉的海神之一,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路環居民均會舉辦慶祝活動,2020年被納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活動包括譚公仙聖寶誕粵劇公演、會景巡遊,隊伍從路環打纜街出發,沿途敲鑼打鼓、載歌載舞。

農曆4月

魚行醉龍節

魚行醉龍節又稱魚行醉龍醒獅大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澳門漁業行會以祭祀、舞醉龍巡遊及免費派送龍船頭長壽飯等方式酬謝神恩和祈福,與民同樂。

西曆4月

缅華潑水節

緬甸新年落在每年四月,傳統上都會舉行潑水節慶祝新年。居澳的緬華社群將潑水節傳統帶到澳門,以互相潑水表示祝福、送舊迎新。除了潑水嘉年華外,活動的重點還有音樂表演、花車巡遊、美食文化街、民族歌舞、大型潑水嘉年華,歡迎旅客及居民一同感受富有東南亞民俗風情的新年。

農曆5月

哪吒誕

澳門哪吒信俗於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的哪吒誕舉行。大三巴哪吒廟和杮山哪吒古廟均舉行賀誕活動,祈求除去瘟疫及國泰民安,設有市集、祈福儀式、飄色巡遊、醒獅採青,宣揚傳統節慶文化。

農曆5月

朱大仙水面醮會

流傳於本澳部分漁民的信仰習俗,會在船上或家中設像供奉祭拜。每年農曆五月中上旬,港澳漁民信眾會在內港舉行兩日兩夜朱大仙水面醮會,祈求水陸平安。醮期、主壇船透過投擲筊杯決定,醮場由數艘相連漁船組成,儀式包括有開光、遊水幽、供天、過關、施幽、轉運等。

西曆5月

花地瑪聖母瞻禮+九日敬禮

紀念聖母在 1917 年於葡萄牙花地瑪向三位牧童顯現聖跡,其中的「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5月13日由澳門教區主教、神職人員、教友及三名身穿傳統服飾的牧童組成,從玫瑰聖母堂恭移聖母聖像出發,沿途誦念玫瑰經高唱聖母歌,在西望洋聖堂舉行儀式。

農曆6月

魯班誕

魯班是春秋時期著名工匠,被後世奉為工匠、木匠、泥水行的祖師,屬行業保護神,澳門的魯班信仰傳承已久,每年農曆六月十三為魯班誕,澳門供奉魯班的廟殿多會舉辦賀誕活動,儀式上除上香祭拜等祭祀儀式外,還舉辦聚餐慶祝,是本澳木工、搭棚、泥水、造船等行業的重要節慶活動。

農曆6月

先鋒誕

先鋒將軍,又稱先鋒楊爺、先鋒正神,為道教信仰中的神衹,關於先鋒楊爺的傳說不一,有說是二郎神楊戩,另一說法為宋朝名將楊延昭,又有一說法是楊延昭之父楊業等,在本地民間被奉為海神。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辦先鋒爺爺楊將軍寶誕活動,以祈求消災解厄、保佑平安。

農曆6月

關帝誕

關羽因其忠義勇武而奉為道教神衹,深受本澳華人社群的尊崇,亦被奉為行業保護神,因此本澳供奉關帝的廟宇和信眾群甚廣,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為關帝誕,許多供奉關帝的廟宇、神壇均舉辦上香祭拜的儀式,而供奉關帝為主神的廟宇更會舉辦節慶活動。

西曆6月

聖安多尼瞻禮+聖像出遊

為紀念葡萄牙里斯本的聖安多尼聖蹟,天主教澳門教區於每年6月13日前後的週六或日舉行「聖安多尼瞻禮暨聖像出遊」。聖安多尼是婚姻主保,也是失物主保。每年教徒出席堂慶的共祭彌撒後,聖像出遊隊伍抬著手抱聖嬰的聖安多尼聖像從聖安多尼堂前地出發,步行至大三巴牌坊附近返回聖堂。

西曆6月

聖若翰節

澳門葡萄牙人及土生葡人社群的傳統節日及慶祝活動之一,每年6月舉辦,為紀念1622年6月24日居澳葡人擊退荷蘭入侵者,由於6月24日是天主教的“聖若翰洗者”紀念日,居澳葡人認為是得到聖若翰保佑而獲得勝利,自此將聖若翰奉為澳門主保。

農曆7月

康公誕

康公,又稱康真君,是道教信仰中的神衹,因信奉其具有鎮火能力,深受居民和漁民敬奉,為免遭回祿及護佑水土平安,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為康公誕,本澳供奉康公的廟宇,會舉辦舉行剪綵、上香進賀、醒獅、採青、盆菜宴等慶典儀式,上香進賀,感謝神恩庇佑。

農曆7月

七夕節

又稱為乞巧節、七姐誕或七娘誕,相傳節日起源與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相關,在嶺南地區尤為盛行,以祈求心靈手巧,未婚女士則祈求覓得如意郎君,而祭祀用品方面也稍有不同,包括七姐盤,即梳妝和針織用品,也有慕仙秧,即把穀類或豆芽的種子浸泡在瓷碗發芽至秧苗。

西曆7月

聖羅格聖像出遊+九日敬禮

澳門望德聖母堂區在每年七月第二個主日(禮拜日)舉行,之前更舉行聖羅格九日敬禮。起源於兩個世紀前瘟疫盛行時,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澳門聖羅格「除疫主保」敬禮追溯自十九世紀末澳門爆發鼠疫,相傳經聖羅格轉禱後疫情得以平息,因此每年舉行聖羅格瞻禮和聖像出遊。

農曆9月

華光誕

華光先師,又稱五顯靈官大帝、馬天君等,是道教信仰中的護法神衹,被民間奉為火神,本澳供奉華光最有影響力的廟宇為蓮溪廟,每年農曆九月廿八的華光誕,蓮溪廟會舉辦盛大的賀誕酬神儀式,由於華光同為梨園的行業保護神,因此蓮溪廟的賀誕活動傳統上都會舉辦神功戲。

西曆11月

栗子節

每年11月11日舉行,源自葡萄牙的傳統節日,為紀念西元4世紀的天主教主教聖瑪爾定的“割袍贈丐”的善行;由於相傳故事的背景發生於秋冬季節,正值新葡萄酒出產和栗子豐收的季節,所以便定為“聖瑪爾定日”,人們會品嚐葡萄酒和栗子來慶祝。

西曆12月

聖母無原罪瞻禮

每年12月8日,天主教會都會隆重慶祝「聖母無原罪瞻禮」,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所有教友都有責任守瞻禮、參加大禮彌撒,部份聖堂和天主教學校也會舉行慶祝活動,是澳門教區、居澳葡萄牙人及土生葡人等社群的重要節慶日。 

*相片及資料來源於網絡、澳門旅遊局及新聞局、澳門天主教文化協會網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