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繁花似錦》
主辦:兄弟班藝術會
📍曉角實驗室
撰文:Gigi Kuok @gigikuok
✨喜愛指數:3.7 / 5.0
提早5-10分鐘進場,選了第一排的位置坐下,看到飾演女兒的演員捧著大兜飯,一邊吃一邊流露焦躁不安以及哀傷神情……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呢?背景出現新聞報導的聲音:一名55歲婦人於行山時,向女兒發出求助的錄音短訊後遇害…… 所以母親已經不在?
帶著疑問等待演出正式開始,時間回到三月三日那天,這天女兒難得陪母親一起行山,想替母親慶祝生日。母女對話針鋒相對,雖然毒舌但尚算輕鬆日常。直至女兒說起買骨灰龕位作母親生日禮物,二人關係變得緊張,生日流流送骨灰龕位,作為母親當然生氣。女兒辯駁那是風水寶地可保庇後人呀、而且升值潛力高,試圖說服母親借出首期買骨灰龕位,執拗到激動處兩人將一直壓抑在心頭、對對方最深的怨懟,用最惡毒的說法說出口,女兒將自己事業愛情的不成功怪罪在母親頭上,埋怨母親迫走父親害她無法在一個「健全」的家庭成長,委屈的母親娓娓道來父親離開的原因,母女終於大和解,母親還答應幫忙付骨灰龕首期,下一幕母親聯絡保險公司,回到一開始的新聞報導……
兩位演員演出自然,很有默契和火花,鬥嘴的場口具趣味性,賤嘴幽默但不會過多或造作而令人尷尬。兩人就骨灰龕位牽扯到「父親」「丈夫」這號人物之後,來到劇作的高潮位,母女將埋在心內最真實的想法化作子彈向對方掃射,緊繃的氣氛看得我禁不住屏氣。人就是這樣,對著最在乎的人,有時就是無法好好表達,像母親明明在許願時心中想的是能獨自將女兒養得肥肥白白感到很自豪,希望女兒能開心快樂就足夠,但當女兒說些不順自己心的話,卻會直指她「垃圾」,相愛相殺,似乎是大多數人不正常的相處模式。
劇中的母親獨自撫養女兒長大,最後更為女兒犠牲,她肯定愛女兒。女兒呢?也是愛母親的吧,但夾雜了少許任性,恃著母親的愛橫行,將母親的愛視為理所當然,反倒去渴求自己未曾擁有的父愛。但世上所有愛都並非必然,假若我們能認清自己來到世界時其實並未擁有任何愛,以後得到的愛都是賺來的,這樣,我們會否更珍惜別人所給予的每一分愛?不再覺得自己沒有的愛是一種缺失?不再強求自己無法得到的愛?劇中女兒最終失去了母親,遺憾在發現自己擁有最珍貴的愛的同時也丟失了愛。
演出由前段慢慢舖陳母女關係到中段爆發,結尾卻有種輕輕帶過忽然結束的感覺,如果是短的收尾,我會期待在高潮回落之後「呯!」一下刺激心臟震撼結束,而是次作品的結尾似是走淡然路線,但餘韻稍為不足以令人回味無窮,以致結束時有種「呀!完了嗎?」的感覺,這部份我覺得些微可惜。
另外,我很喜歡舞台的背景,用一張張大概A4 Size的米白紙張/布拼貼而成,在燈光照射下,紙張重疊的陰影呈現出仿如石壁的立體感;牆身有幾個挖洞,母親出場時,若隱若現,搭配婦人行山失蹤的新聞報導,營造出一種神秘感。燈光效果除了讓背景更有質感外,亦起了帶動氣氛的作用,由主角們嘻笑鬥嘴的暖色燈光到後期氣氛冷卻到了冰點的冷色,燈光的配合使觀眾更能投入劇作之中。
很喜歡這種小劇場,因為限制越多,能運用的越少,更考驗幕後的創意、以及表演者的功架,去引領觀眾想像故事的時空、地域、故事情節。近年欣賞的本澳劇作不算多,每次觀賞都相隔一段時間,但每每都覺得有所進步,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令人期待下次的作品。